專業(yè)的心理服務
平臺承諾 免費退改
控制不了情緒怎么辦?
?常聽身邊的朋友苦惱:我也不想生氣,不想發(fā)脾氣,知道生氣、發(fā)脾氣對自己健康不利,也會傷害到別人,可是當別人的言行不合我意,甚至刺激到我時,真的是無法控制,非常痛苦,怎么辦?
要回答這個問題,首先要和大家分享一個理念,即SOR非事件理念,以幫助大家理解,究竟是什么導致我如此生氣?
首先說一下SOR理念。
SOR是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,分別表示環(huán)境刺激(S)、人的感受狀態(tài)(O)和行為反應(R)。通常兒童的行為反應是S-R模式,受到刺激即刻反應。隨著兒童慢慢長大,O越來越豐富,行為模式發(fā)展為S-O-R模式。
舉個不一定妥當?shù)睦?,我和你是同事,平時關系一般,有一天,一群人午餐后閑聊天,當著那么多同事的面,我突然心情不爽大罵你一通(S),罵得你狗血噴頭,一無是處!給你這樣一個刺激S,你會作出怎樣的“反應R”?我知道你被我罵得滿肚子委屈,要求你大哭半小時,之后會向你真誠道歉。告訴我,你會哭罵?如果哭,是哭一會兒還是按我要求哭半小時?你一定會說:我才不哭呢,是你在發(fā)神經(jīng),我干嗎要聽你的。但假如我罵的是兒童呢?孩子可能還沒等我罵完,就已經(jīng)哭得稀里嘩啦了。能理解嗎?我想讓你思考的是:要不要R、R多久、R多強?是什么決定的?是刺激(S)決定的還是人的感受(O)決定的? 在這個例子里,同樣的刺激S,兒童和成人有不一樣的感受O,這個不一樣的O決定了不一樣的反應結果R。顯然,R是由O決定的。
換一種表達,也就是說:造成行為結果的原因,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,才是造成行為結果的根本原因。
我們通常說,這件事讓我非常氣憤?,F(xiàn)在我們懂了,讓我生氣、憤怒的不是這件事,而是我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了。放不下,就變成了心事。如果放下了呢?它就不是事了。我們要學會,把人放在心里,把事放在紅塵里。
再來說一說“非事件”理念。
人的生命是由無數(shù)事件串聯(lián)而成的。而所有的事,都可以歸集為四類:第一類是想做就可以做的事;第二類是想做卻不可以做的事;第三類是不想做可以不做得事;第四類是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。當我們和相對人(比如妻子與丈夫),或者自己內(nèi)部的二個我(比如自我與角色),對事件分類不一致時(妻子說孩子必須要上補習班,丈夫說沒有必要;自我說不想上學,學生角色說必須上課),矛盾和沖突就會產(chǎn)生,生氣、憤怒、痛苦、煩惱隨之而來。所以事件本身不是矛盾沖突的原因,是角色與相對角色對事件的分類不同,才是導致生氣、憤怒、痛苦、煩惱的根本原因。看來,協(xié)調(diào)好人與自己、與他人的關系,比搞定事情更重要。
綜上,我們明白了生氣、憤怒的原因有二。第一,不是那件事讓我生氣,是相對角色和我想法不一致,才讓我心生煩惱,惹我生氣。非關事件,處理好人際關系比處理事件更重要。第二,對那件事要不要生氣、生多大氣、傷多久心,是由我對那件事的看法決定的。大多數(shù)情況下(概率為90%),由O決定R,并不是S決定R。調(diào)整自己的認知,讓自己有個好心態(tài),是控制情緒的下手處。
也許你會說,道理我都懂,可是做不到。沒有關系,成長的道路上有心理專家陪伴你、幫助你。上壹點靈平臺找心理專家,讓自己活得更快樂更健康!
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?如何進一步調(diào)整認知,讓自己有個好心態(tài)?請保持好學好奇的心態(tài),繼續(xù)關注壹點靈平臺專家的相關文章。
另因創(chuàng)作需要,個別圖片引用自網(wǎng)絡,若有侵權,版權個人或單位不想本網(wǎng)發(fā)布,可聯(lián)系作者或本站,我們將立即將其撤除
掃碼關注壹點靈官方微信公眾號
新注冊用戶回復【優(yōu)惠卷】可獲得50元傾訴優(yōu)惠卷1張
另外還有精華版測評資料、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領取